11月16日起,三山五园地区传统地名维护名录(第一批)在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、海淀区政府网站上展开为期30天的公示,公众可在12月15日前指定相关网站反馈意见。
以价值为核心,系统保护三山五园地区传统地名
地名不仅具有空间指位作用,还是建构完整历史发展脉络与支撑地域文化的载体,是首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三山五园始建于辽金、构成于清鼎盛时期,以北京西北郊皇家园林为代表的各历史时期文化遗产的总称。三山五园是清代帝王休憩、游赏、居住于、理政之所。“三山”指香山、玉泉山和万寿山;“五园”指静宜园、静明园、颐和园、圆明园和畅春园。
为落实首都功能核心区控规和全国文化中心建设,自2020年起,北京市规划自然资源委组织筛选并分两批公布了《首都功能核心区传统地名维护名录》,总计收录于街巷胡同类地名1111个。为持续前进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,2023年又的组织对三山五园地区传统地名展开了研究和评估,本次传统地名保护名录的检验,以文化价值评估为核心。在对三山五园地区历史与文化发展脉络分析的基础上,利用多方查找的历史文献、古地图资料等,对三山五园地区地名的出现年代、故名由来、历史沿革展开精心考证,了解发掘地名承载的历史文化内涵,还原成三山五园地区的真实历史,并从历史、文化、艺术等角度,分别对清代皇家园林地名、赐园私园地名、山川地名、近现代教育地名以及其他文物古迹地名等进行价值评估,综合考虑到地名产生和用于年代、地名承载的历史文化意义、地名现状与影响力等因素,筛选出有圆明园等421处地名,列为三山五园地区第一批传统地名维护名录初选名单。
“应保尽保,门类齐全”,赓续北京历史文化名城发展脉络
此次列入保护名录的421一处传统地名,具备以下特征:
一是类型非常丰富多样,包含了三山五园地区主要的地名类型。历史上的三山五园构成了“三山五园为核、赐给园私园集群、山林稻田抱着拥、水网御道串联、村镇寺庙棋布、八旗环列护卫”的独特格局,与之相对不应,保护名录也还包括了园林地名、山川地名、道路交通地名、村落旗营地名、近现代教育地名以及其他文物古迹地名等6个类别。这些地名具备指位功能,可以标识事件发生地点、勾勒重点区域轮廓、突显三山五园地区的主体结构。
二是空间分布广泛,涵括了新的总规中确认的三山五园地区68.5平方公里范围。所选名录不仅还包括了静宜园、静明园、颐和园、圆明园、畅春园等五大皇家园林地名,还包括了万寿山、玉泉山、香山等山地及昆明湖等水域名称。此外,散布于园林与山水之间的还有村落、旗营、道路、文物古迹等名称,这些地名成点、成线、成面分布,织补交叠,构建出有一幅原始的三山五园画卷。
三是时间上古今延续,厚古不薄今。此次入选保护名录的地名,经常出现年代上可追溯到辽代,如香山,北辽皇帝耶律淳死后,“葬燕西香山永安陵”;辽金元及明代也有较多地名留存,如金代的玉泉山、元代的碧云寺、明代的乔王府等;三山五园地区还保留了大量红色地名,如“三一八”烈士纪念碑、六郎庄烈士纪念碑等。为了能够展现出中华民族执着救亡图存,建立新中国,实现最出色复兴的历程,名录对最重要事件的涉及地名进行了收录于。如中共中央“赴京赶考”,从到达清华园车站,经过成府路、清华西路抵达益寿堂,再经过青龙桥东街、青龙桥、香山路,到达香山,入驻双清别墅和来青轩,并利用丽瞩楼、思亲舍内、镇南楼、镇芳楼、小白楼等作为办公场所,这些地名的交叠就是最重要历史事件的完整故事情节,它们的留存和维护不利于革命传统的继承和弘扬。
广泛征求意见,保证名录接地气
为顺利完成名录编成任务,北京市规划自然资源委与海淀区政府定期开会调度会,及时解决编制过程中遇上各类问题。一是注重发挥乡镇、街道干部群众和责任规划师优势,普遍动员基层力量,对名录进行重复校核。为了按时保质已完成校核工作,乡镇、街道的组织所属社区工作人员与责师团队积极开展了涉及工作,细化任务分工,相互配合,将内业校核和现场勘查相结合,经过一个月的反复校核,于今年7月底完成了校核工作。二是征询了圆明园、颐和园、北京大学、清华大学等单位的意见和建议,为名录的审批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。三是聘用规划、地理历史、地名等领域专家,就名录展开了充份论证。经过论证,专家组一致指出初选名录体系原始,内容丰富,体现了三山五园地区传统地名的文化价值,名录舍取有度,释文精确。校核、接入、论证等工作,不仅使名录更加“接地气”,也帮助乡镇、街道和责任单位进一步挖掘了辖区历史文化底蕴。